高温“烤”验,这些事千万别踩雷!
发布时间:2025-07-06 12:10:19来源:
炎炎夏日,酷热难耐,高温天气总是让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来降温消暑。你是不是也常常一进家门就对着空调猛吹,或是在大汗淋漓后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大杯冰水,又或是觉得运动出汗能带走热量,所以在高温下依然坚持剧烈运动?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,其实暗藏隐患。高温天气下,有些事情真的不宜做,稍不注意,就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,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讲高温天气不宜做的那些事。
烈日下的 “清凉” 陷阱
(一)大汗后 “贪冰”,小心 “脑结冰”
在酷热难耐的高温天气里,吃一口冰淇淋或者喝一杯冰镇饮料,那种从舌尖蔓延到全身的凉意,简直是人间至爽,让我们瞬间与炎热说拜拜。可你知道吗,这种看似平常的贪凉行为,却可能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。
所谓的 “脑结冰”,其实并不是大脑真的结冰了,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,医学上称之为 “冰淇淋头痛” 。当我们在大汗淋漓之后,身体处于高温状态,血管扩张,尤其是头部的血管,为了散热会处于较为舒张的状态。此时,如果突然吃下大量冰冷的食物,比如一大口冰淇淋或者猛灌几口冰镇饮料,冰冷的刺激就会迅速传递到口腔和咽喉部位。这些部位的神经末梢非常敏感,受到寒冷刺激后,会引发头部血管的异常收缩 。这种突然的收缩,会导致血管痉挛,进而刺激痛觉神经末梢,引发头痛。而且,“脑结冰” 引发的头痛通常是比较剧烈的,位置多在前额中部或太阳穴附近,除了头痛,严重的还可能伴有流泪、恶心、呕吐、肢体乏力等症状,甚至会造成短时间的血压升高、短暂性的意识障碍等。
曾有新闻报道,一位年轻的小伙在打完篮球后,满头大汗,热得不行,看到便利店的冰柜,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大杯冰镇奶茶,一口气喝了下去。没过多久,他就突然感到前额一阵剧痛,仿佛脑袋要炸开了一样,还伴随着恶心、呕吐。被紧急送往医院后,医生诊断为 “脑结冰”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治疗,症状才逐渐缓解。所以,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,建议大家在出汗后,最好等待 2 小时再食用冷饮,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正常状态,避免 “脑结冰” 的困扰。
(二)狂饮冰水,越喝越脱水
在高温天气下,人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,以维持正常的体温。而出汗的同时,不仅会带走大量的水分,还会流失不少电解质,如钠、钾等。这个时候,很多人往往会觉得口渴难耐,于是就会拿起一杯冰水,大口大口地狂饮,以为这样就能迅速解渴,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。然而,事实却并非如此。
当我们大量出汗后,身体处于一种相对缺水且电解质失衡的状态。此时,如果猛喝冰水,首先会对肠胃造成强烈的刺激。因为肠胃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,突然受到冰水的刺激,肠胃的血管会迅速收缩,蠕动也会发生紊乱,这就很容易引发腹痛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而且,大量的冰水进入体内后,虽然能够暂时缓解口渴的感觉,但并不能有效地被身体吸收利用。因为冰水会使血液的温度迅速降低,导致血管收缩,影响了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。同时,由于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,身体为了维持电解质的平衡,会通过肾脏加速排尿,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,结果就是越喝越渴,甚至可能会导致脱水症状的加重,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水中毒 。
正确的做法是,在高温天气下,要少量多次地喝水,每次喝 100 - 200 毫升左右为宜,这样可以让身体更好地吸收水分。如果出汗较多,除了喝温水外,还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,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。淡盐水的调配也很简单,一般在 500 毫升温开水中加入 1 - 2 克盐即可。此外,像一些运动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,它们通常含有适量的糖分、电解质和维生素,能够快速补充身体所需,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。
空调屋里的健康危机
(一)猛吹空调,血管 “受不了”
在高温天气下,从炎热的室外一头扎进凉爽的空调房,然后对着空调出风口猛吹,这或许是很多人在夏天追求清凉的常见方式。然而,这种看似惬意的行为,却可能给我们的血管和心脏带来巨大的负担。
当我们身处高温的室外环境时,身体为了散热,体表血管会处于扩张状态,血液循环也会加快,以增加散热效率。此时,如果突然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,并且对着空调直吹,寒冷的刺激会使体表血管迅速收缩。这种血管的急剧收缩,会导致血压瞬间升高,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维持血液循环。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,这种突然的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,极有可能诱发心肌梗死、心绞痛、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。
曾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,一位患有高血压多年的老人,在炎热的午后外出散步后,回到家中感觉酷热难耐,便直接站在空调出风口下吹了起来。没过多久,老人就突然感到胸口剧痛,随后倒地不起。家人发现后,立即将其送往医院,但最终还是因急性心肌梗死,抢救无效离世。这起悲剧的发生,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
为了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,建议大家在进入空调房时,不要立即对着空调直吹,最好先在室内稍作休息,让身体适应一下室内的温度。同时,将空调温度设置在 26℃左右较为适宜,这样既能保持室内凉爽,又能减少室内外温差对身体的刺激 。此外,在使用空调时,可以使用空调的摆风功能,避免冷风集中吹向身体的某个部位。
(二)久居空调房,警惕 “空调病”
在高温天气下,空调成为了我们的 “救命稻草”,很多人一整个夏天几乎都待在空调房里,享受着清凉。然而,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,也可能会让我们患上一种特殊的 “疾病”——“空调病” 。
“空调病” 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,而是由于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,人体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统称。这些症状包括头痛、头晕、鼻塞、流鼻涕、喉咙干痒、咳嗽、乏力、关节酸痛、食欲不振等。
空调病的发生,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。首先,空调房通常是密闭的空间,空气不流通,导致室内的氧气含量逐渐减少,二氧化碳浓度升高。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,人体会感到缺氧,从而出现头晕、乏力等症状。其次,空调在制冷的过程中,会将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滴排出室外,导致室内空气变得干燥。干燥的空气会使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失去水分,变得脆弱,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袭,从而引发咳嗽、喉咙干痒、鼻塞等呼吸道症状。此外,空调房内的温度较低,与室外的高温形成较大的温差。人体在进出空调房时,频繁地受到冷热交替的刺激,会导致身体的调节功能紊乱,引发头痛、关节酸痛等症状。
为了预防空调病的发生,我们在使用空调时,要注意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流通。一般来说,每隔 2 - 3 小时,就应该开窗通风 15 - 30 分钟。同时,可以在室内放置一盆水或者使用加湿器,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,保持呼吸道的湿润。另外,在空调房内,要注意根据室内温度及时增减衣物,避免受凉。老人、儿童和孕妇等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,更要特别注意防护,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。如果出现了空调病的症状,应及时离开空调环境,到通风良好的地方休息,并适当补充水分。症状严重的,应及时就医治疗。
高温下的运动与生活误区
(一)高温时段剧烈运动,身体 “吃不消”
夏日的阳光炽热如火,仿佛要将整个世界点燃。在这样的高温天气里,很多人依然热衷于运动,认为运动出汗能带走热量,让身体更凉爽,还能增强体质。然而,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,对身体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。
当我们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,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。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,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。但是,高温天气本身就会使外界环境温度升高,导致人体散热困难。大量出汗还会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,如果不及时补充,很容易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。脱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,影响血液循环,导致头晕、乏力、心慌等不适症状。而电解质紊乱则可能影响心脏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,引发心律失常、肌肉痉挛等问题。
不仅如此,高温下剧烈运动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。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,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,加快心跳速度,增加心输出量。这对于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,极易诱发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。
曾有新闻报道,一位年轻的健身爱好者在午后高温时段,坚持进行户外长跑。跑了没多久,他就突然晕倒在地,被紧急送往医院后,诊断为中暑和脱水,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,才脱离了生命危险。还有一位患有高血压的中年男子,在高温天气下进行高强度的篮球比赛,比赛过程中突然感到胸口剧痛,随后倒地不起,最终因急性心肌梗死,不幸离世。这些悲剧的发生,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高温时段真的不宜进行剧烈运动。
那么,在高温天气下,我们应该如何运动呢?建议选择在清晨或傍晚等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运动,避免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这个高温时段外出运动。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,应选择一些低强度、节奏较缓的运动项目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瑜伽等。在运动过程中,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可以每隔 15 - 20 分钟喝一次水,每次喝 100 - 200 毫升左右,也可以适当饮用一些运动饮料,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。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,一般控制在 30 - 60 分钟为宜,避免过度疲劳。运动结束后,要进行适当的拉伸和放松运动,帮助身体恢复。
(二)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,心脏 “很受伤”
在高温天气下运动或劳作后,浑身大汗淋漓,那种燥热难耐的感觉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冲个冷水澡,让自己瞬间凉爽下来。然而,这种看似能快速降温的行为,却可能会给我们的心脏带来极大的伤害。
当我们出汗时,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,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以增加散热。此时,如果突然用冷水洗澡,皮肤受到冷水的刺激,血管会迅速收缩。这种血管的急剧收缩,会导致回心血量突然增加,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维持血液循环。对于心脏功能较弱的人来说,这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,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心肌梗死,危及生命。
曾经有一位中年男子,在炎热的午后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篮球赛,比赛结束后,他满头大汗,热得受不了,便直接冲进浴室,打开冷水龙头冲澡。没过多久,他就感到胸口一阵剧痛,随后倒在了浴室里。家人发现后,立即将他送往医院,但最终还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,抢救无效去世。这起悲剧的发生,就是因为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,给心脏造成了致命的打击。
除了对心脏的影响,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还可能会导致感冒、发烧等疾病。因为出汗时,毛孔处于张开状态,冷水的刺激会使毛孔迅速关闭,导致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发出去,从而引发感冒。此外,冷水的刺激还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,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。
那么,出汗后应该如何正确洗澡呢?建议先用干毛巾将身上的汗水擦干,休息 10 - 15 分钟,让身体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后,再用温水洗澡。温水的温度一般控制在 37 - 40℃左右为宜,这样既能清洁身体,又不会对身体造成刺激。洗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,一般控制在 10 - 15 分钟即可,避免长时间处于热水环境中,导致身体疲劳和脱水。
(三)熬夜成习,心血管 “拉警报”
在高温天气里,夜晚的闷热常常让人难以入睡,再加上丰富多彩的夜生活,很多人都养成了熬夜的习惯。然而,你可能不知道,高温时熬夜,对心血管系统来说,就像是拉响了警报,会带来诸多危害。
人体在睡眠过程中,身体的各项机能会进入休息和修复状态,心血管系统也不例外。而高温天气本身就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,心脏负担加重。如果此时还经常熬夜,会进一步打乱身体的生物钟,导致内分泌失调,使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。长期熬夜会使血压升高、心率加快,增加心脏的负担,容易引发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。而且,熬夜还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,使免疫力下降,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,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。
据相关研究表明,长期熬夜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作息的人高出 30% 以上。在高温天气下,这种风险更是会进一步增加。曾有新闻报道,一位年轻的上班族,在夏天经常熬夜玩游戏、刷手机,有一天晚上突然感到胸口疼痛、呼吸困难,被紧急送往医院后,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。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,虽然保住了性命,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。这就是熬夜给心血管系统带来的严重后果。
为了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,在高温天气下,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建议每天晚上 10 点至 11 点之间上床睡觉,早上 6 点至 7 点左右起床,保证每天有 7 - 8 小时的睡眠时间。睡前可以喝一杯温牛奶、泡个热水澡,或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,帮助放松身心,提高睡眠质量。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,如手机、电脑等,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影响睡眠。此外,保持室内的通风和凉爽,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。
特殊时期与特殊事项的注意要点
(一)“三伏贴” 使用有禁忌
在高温的三伏天,有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备受关注,那就是 “三伏贴” 。“三伏贴” 是依据中医 “冬病夏治” 理论,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,将特定的中药药膏贴敷在人体特定穴位上,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,达到疏通经络、调理气血、温阳散寒、增强免疫力的目的,从而预防和治疗一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虚寒性胃痛、关节疼痛等。然而,“三伏贴” 虽好,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,它也有一些使用禁忌需要我们特别注意。
孕妇就是绝对不能使用三伏贴的人群之一。三伏贴中的药物多具有辛温、活血、走窜等特性,这些药物成分可能会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,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,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胎动不安、流产等严重后果。曾有一位怀孕 3 个月的准妈妈,由于不知道自己已怀孕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贴了三伏贴,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腹痛、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的症状,经过医生的全力保胎治疗,才勉强保住了胎儿。这一案例也再次提醒我们,孕妇在怀孕期间一定要谨慎对待任何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因素,千万不要轻易尝试三伏贴。
2 岁以下的儿童也不适合使用三伏贴。这是因为 2 岁以下儿童的皮肤非常娇嫩,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,对药物的刺激耐受性较差。三伏贴中的药物可能会对他们的皮肤造成过度刺激,引起皮肤发红、瘙痒、起水疱等不良反应,甚至可能会损伤皮肤,留下疤痕。而且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还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,一旦出现不适,很难及时被发现和处理,这也增加了使用三伏贴的风险。
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,使用三伏贴时也需要格外小心。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,皮肤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会受到损害,导致皮肤的愈合能力较差。而三伏贴贴敷在皮肤上,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、破损等情况,一旦出现这些问题,糖尿病患者的皮肤伤口往往很难愈合,容易引发感染,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糖尿病足等并发症,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。
所以,在考虑使用三伏贴之前,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,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、病情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,综合判断你是否适合贴敷三伏贴。切不可盲目跟风,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。
(二)夏季腹泻,益生菌不能乱补
在高温的夏季,腹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。炎热的天气使得各种细菌、病毒繁殖迅速,再加上人们喜欢吃一些生冷食物,如凉拌菜、冰淇淋、冷饮等,以及在街边吃烧烤、喝啤酒等饮食习惯,都大大增加了腹泻的发生几率。当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被打破,有害菌大量繁殖,就容易引发腹泻。在这种情况下,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补充益生菌,认为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,缓解腹泻症状。然而,益生菌并不是万能的,在夏季腹泻时,益生菌可不能乱补。
夏季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,除了肠道菌群失衡外,还可能是由于食物中毒、病毒感染(如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等)、细菌感染(如大肠杆菌、沙门氏菌等)等原因引起的。如果是食物中毒或严重的细菌、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,仅仅依靠补充益生菌往往是不够的。食物中毒时,体内摄入了有毒物质,这些物质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严重的损伤,还可能引发全身中毒症状。此时,需要及时就医,进行洗胃、解毒等治疗,以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,缓解中毒症状。而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,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,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进行治疗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,盲目地只补充益生菌,不仅可能无法有效治疗腹泻,还可能会延误病情,导致病情加重。
正确的做法是,当出现腹泻症状时,首先要判断腹泻的原因。如果是轻微的腹泻,且没有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,如发热、呕吐、腹痛剧烈等,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或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,此时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。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,抑制有害菌的生长,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。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、嗜酸乳杆菌、地衣芽孢杆菌等,可以选择含有这些菌种的益生菌制剂,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、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。在服用益生菌时,要注意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服用,一般建议在饭后半小时用温水送服,水温不宜超过 40℃,以免破坏益生菌的活性。同时,要注意益生菌的保存方法,有些益生菌需要冷藏保存,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、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,要放在冰箱的冷藏室(2 - 8℃)中保存,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,以免影响益生菌的效果。
但是,如果腹泻症状较为严重,伴有发热、呕吐、腹痛剧烈、大便带血或黏液等症状,或者腹泻持续时间较长,超过 2 - 3 天仍未缓解,就应该及时就医。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、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,如大便常规、血常规、病原体检测等,明确腹泻的原因,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。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、抗病毒药物、止泻药(如蒙脱石散)、补液药物(如口服补液盐)等,以缓解症状,防止脱水、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。在治疗过程中,是否需要继续补充益生菌,也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,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需要,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益生菌,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益生菌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正确应对,安然度夏
高温天气里,这些不宜做的事,你都记住了吗?无论是大汗后贪冰、狂饮冰水,还是猛吹空调、久居空调房,亦或是高温时段剧烈运动、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、熬夜成习,以及在特殊时期对 “三伏贴” 和益生菌的不当使用,都可能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。生命只有一次,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,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,让自己的身体陷入危险之中。
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高温天气的注意事项,并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们,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知识,一起健康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。
最后,再给大家分享一些防暑降温的小妙招。在饮食方面,多吃瓜类,如西瓜、黄瓜、苦瓜等,这些瓜类含有 90% 以上的水分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清热解暑;可以多喝温水,35 - 40℃最佳,少量多次饮用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;还可以自制淡盐水或柠檬水,补充电解质,也可以吃香蕉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来补充钾元素。在物理降温方面,可以自制 “空调”,在风扇前放一碗冰或冻矿泉水瓶,能瞬间降温 3 - 5℃;使用凉感喷雾,将空瓶装水和少量酒精按 3:1 的比例混合,喷在衣物上能快速散热;用冷水冲手腕 1 分钟,通过动脉降温法来降低身体温度。居家时,要注意白天关好东窗、拉上西窗的窗帘,使用遮光帘,减少阳光直射带来的热量;傍晚可以用加了少量花露水的水拖地,既能降温,又能驱蚊;在阳台种植绿萝、龟背竹等植物,它们可以吸收热量,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。穿着上,选择浅色、宽松的棉 / 麻衣物,这样的衣物透气性好,能让皮肤更好地散热;戴空顶帽并搭配冰感运动头巾,比普通帽子能降温 2℃;还可以随身携带迷你喷雾风扇,随时为自己带来一丝清凉 。希望这些小妙招能帮助大家安然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,让我们一起在高温天气里保持健康、享受清凉!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