价格战漩涡中的中国车企:利润率逆势上扬之谜
发布时间:2025-07-06 17:43:55来源:

在当今的汽车市场,价格战的硝烟弥漫,激烈程度堪称白热化。自 2024 年以来,这场价格战的战火熊熊燃烧,其影响范围之广、降价幅度之大,令人咋舌。超过 200 款车型被卷入这场价格厮杀,平均降价幅度高达 9.2% ,从经济实用型的家用轿车,到高端大气的豪华 SUV,从传统燃油车,到风头正劲的新能源车,各个细分市场、各类动力类型的车型都未能幸免。
比亚迪在 5 月 23 日打响了降价的第一枪,旗下 22 款智驾车型宣布限时降价,最高降幅达到了惊人的 34%。其中,海鸥智驾版起售价直接降至 5.58 万元,汉 EV 智驾版也大幅降至 15.48 万元。这一降价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瞬间在汽车市场激起千层浪,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被吸引过来。仅仅两天后,凯迪拉克新款 XT4 上市,全款 “一口价” 15.99 万元起,紧跟比亚迪的降价步伐。吉利银河品牌也不甘示弱,宣布限时补贴,多款车型价格下探,最高优惠达 9 万元。红旗纯电车、上汽通用别克等品牌也纷纷加入降价大军,红旗推出交 2000 元抵 5 万元的活动,若为同品牌车型置换购买,还可享受 2 万元补贴,原价 22.98 万元的红旗 EH7,综合优惠后到手价仅需 15.18 万元;别克君越、昂科威 PLUS 全系车型,在官方电商平台下单,并在 6 月 30 日前完成发票开具,即可享受 1000 元定金抵扣 3000 元购车款。
在这波降价狂潮下,整个汽车市场仿佛陷入了一场疯狂的价格竞赛。消费者们面对琳琅满目的降价车型,眼花缭乱,持币观望者大有人在,都期望能在这场价格战中淘到性价比最高的爱车。然而,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车企们在这场价格战中会为了销量而牺牲利润,陷入 “赔本赚吆喝” 的困境时,一组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,2024 年上半年,汽车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超 8%,净利润增长超 20%,利润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营收增长 。这一现象着实令人费解,在价格不断下探的情况下,中国车企的利润率究竟是如何不降反升的呢?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行业变革呢?
矛盾的数据:营收与利润齐飞
(一)总体数据呈现
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 2024 年半年度经营业绩报告显示,2024 年上半年,汽车行业整体表现亮眼,营业收入增长超 8%,净利润增长超 20% ,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汽车行业在上半年良好的盈利态势,即便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,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依然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。在 A 股 287 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中,有 249 家实现盈利,占比逾八成,众多车企在这场价格战中找到了盈利的密码。
(二)单车利润亮点
从单车利润来看,一些车企更是表现出色。长城汽车 2024 年财报显示出其强大的盈利能力,总营业收入达到 2021.95 亿元,同比增长 16.73%;利润总额 140.83 亿元,相比去年增长高达 82.56%;归母净利润 126.92 亿元,增幅同样高达 80.76%。单车净利润达到 1.03 万元,同比提升 0.46 万元 。在销量微增的情况下,通过优化销售结构,提升了单车利润,高端品牌坦克和魏牌的销量持续走高,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。
吉利汽车同样成绩斐然,2024 年交付 217.66 万台新车,同比增长 32%;营收 2402 亿元,同比增长 34% ;归母净利润 166.32 亿元,同比增长 213%。在价格战常态化的背景下,单车平均收入 10.7 万元,同比增长了 2.5% 。毛利总额大幅提升至 382 亿元,毛利率达到了 15.9%。旗下新能源品牌表现出色,吉利银河售出 49.44 万台,极氪交付 22.21 万台,领克新能源销售 16.8 万台,新能源销售占比近 50%,且 2024 年下半年新能源板块开始全面盈利,展现出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强劲盈利能力。
破局之道:探寻利润增长密码
(一)自主品牌崛起的红利
在这场价格战的浪潮中,自主品牌的崛起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也为车企利润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如今,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偏爱趋势愈发明显,这种偏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,更是实实在在的购买力体现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趋势,2024 年上半年,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 741.9 万辆,同比增长 23.9% ,市场份额飙升至 61.9%,相比以往上升了 8.8 个百分点 。到了 7 月,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 9.2 个百分点,高达 66.4% ;1 - 7 月,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至 874.2 万辆,同比增长 21.6%,市场份额稳定在 62.6% 。在 9 月,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67.7%,较上年同期上升 11.3 个百分点 ;前三季度,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为 63.8%,较上年同期上升 9.2 个百分点 。
这种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,直接为车企带来了营收的显著增长。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,使得车企在销售端的压力得到缓解,即使在价格战中降低了产品价格,由于销量的大幅提升,整体营收依然能够保持增长态势。例如,一些自主品牌车企原本月销量在万辆左右,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,月销量增长到数万辆,营收的增长幅度可想而知。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,在海外市场,自主品牌也逐渐崭露头角,出口量不断攀升,进一步拓宽了营收渠道。
(二)成本控制的艺术
成本控制在车企利润率提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从汽车供应链的角度来看,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的下降为车企带来了成本降低的机遇。2024 年,钢材市场受房地产行业衰退影响,尽管基建等需求稳定增长,但价格在前三季度下跌,虽然在 9 月底至 10 月中旬有过反弹,但随后再次回落。铝合金市场因铝土矿短缺和需求增长,价格波动较大,但整体也呈现出一定的下行趋势。天然橡胶价格因厄尔尼诺现象和生产短缺先上涨,在四季度因产量增加有所回落,需求支撑价格保持震荡。这些原材料价格的变化,使得车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有所降低。
而自主品牌销量的大幅增长,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。随着产量的增加,车企在采购零部件时的议价能力增强,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取零部件,进一步压缩了生产成本。同时,大规模生产还可以分摊固定成本,如研发费用、厂房设备折旧等,使得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固定成本降低。在生产效率方面,规模效应也促使车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,引入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,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,减少人工成本和生产时间,从而提升运营效率。例如,某自主品牌车企在产量提升后,通过与供应商重新谈判,将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了 10%,同时通过优化生产流程,将生产效率提高了 20%,运营成本大幅下降,为利润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(三)研发投入的长期回报
研发投入是车企实现长期发展和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力,比亚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多年来,比亚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2023 年全年研发投入高达 399 亿元,相当于长城、吉利、长安和理想四家车企的研发投入总和。2024 年上半年,其研发投入更是达到 196.2 亿元,同比增长 41.9% ,研发团队规模超过十万名工程师。如此高额的研发投入,让比亚迪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。旗下的弗迪动力、弗迪电池、比亚迪半导体等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 “自有” 或者 “自控” 的供应链体系,在电气化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上,弗迪电池、弗迪动力、比亚迪半导体基本上全部拿下装机量第一。
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,还在成本控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比亚迪拥有自控的供应链,既不怕强势供应商 “卡脖子”,也没有 “中间商” 赚差价,能拿到最低价格的核心零部件。上游原材料价格稍有下降,就能毫无障碍地传导到整车生产成本上。虽然在价格战中,比亚迪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,控制了单车利润,但凭借着技术优势带来的销量增长,其营收和总利润依然保持着增长态势。2025 年第一季度,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 1703.6 亿元,同比增长 36.35%;归母净利润为 91.55 亿元,同比增长 100.38% ,这就是研发投入带来的长期回报。
可持续发展的思考
(一)价格战的潜在风险
尽管价格战在短期内为中国车企带来了利润率上升的惊喜,但从长远来看,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。过度依赖价格竞争,可能会使车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,逐渐丧失创新的动力。当车企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价格厮杀中时,用于研发新技术、创新产品设计、提升生产工艺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。长此以往,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可能会放缓,在全球汽车技术竞争的赛道上逐渐落后。
价格战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。为了在降价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,部分车企可能会压缩成本,而这种成本压缩如果不合理,就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,如使用质量稍逊的零部件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环节等。服务水平也可能因成本控制而降低,售后服务网点减少、服务人员培训不足等问题都可能出现,这将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车体验和对品牌的忠诚度,损害品牌形象。
(二)车企的应对策略
车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必须摆脱对价格战的过度依赖,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发展路径。技术创新是关键,加大在新能源技术、智能驾驶技术、轻量化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,能够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。比亚迪持续投入研发,掌握了众多核心技术,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,还实现了成本控制,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。
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重要举措。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,从零部件采购、生产制造到整车检测,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,确保产品质量过硬。同时,完善售后服务网络,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,为消费者提供及时、高效、优质的售后服务,能够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。像一些豪华品牌,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,即使在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,依然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。
拓展市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,除了巩固国内市场份额,积极开拓海外市场,能够扩大销售规模,降低市场风险。一些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通过出口和海外建厂等方式,将中国汽车推向全球市场,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。
未来展望:汽车行业的新征程
展望未来,中国汽车行业既面临着诸多挑战,也拥有着广阔的发展机遇。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,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推进,中国车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,但仍需持续投入研发,突破电池技术、自动驾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瓶颈,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、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。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,要加强与互联网、通信等行业的跨界合作,打造更加智能、便捷、安全的出行体验,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。
在市场拓展方面,国内市场依然是中国车企的重要根基,要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,满足不同地区、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农村市场对汽车的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,车企可以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,开发出更适合农村路况和消费习惯的车型。同时,要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,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,通过本地化生产、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,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,实现全球化发展。
中国车企在价格战中利润率不降反升的现象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自主品牌的崛起、成本控制的成效以及研发投入的回报,让中国车企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,只有不断创新,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,拓展市场空间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相信在未来,中国汽车行业将继续砥砺前行,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,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在全球汽车产业中书写属于中国的篇章 。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